奶癣
Daly
2014-07-04|
来源:本站原创
药房网商城
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。又名「胎敛疮」,多为体质过敏,为风湿所袭。搏于气血而发。常发于婴儿的颜面部。分干、湿二型。起初形如粟粒,散在或密集,疹色红,搔之起白屑,其形如癣疥而不流津水的,为「干敛疮」,偏于风热盛。如皮肤起粟,搔痒无度,破则流水,浸...
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。又名「胎敛疮」,多为体质过敏,为风湿所袭。搏于气血而发。常发于婴儿的颜面部。分干、湿二型。起初形如粟粒,散在或密集,疹色红,搔之起白屑,其形如癣疥而不流津水的,为「干敛疮」,偏于风热盛。如皮肤起粟,搔痒无度,破则流水,浸淫成片,甚至可以延及身体其它各部,为「湿饮疮」,偏于湿热重。此证常使患儿躁烦,睡卧不安,病久皮肤可有苔癣样变化,若皮损渗出液减少,肤红减退,为好转的现象。本病即「婴儿湿疹」。 多见于肥胖婴儿,通常在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生。好发于颜面及皮肤皱褶部,也可累及全身。一般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轻至痊愈。但也有少数病例继续发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。【病因】 病因比较复杂,有先天的体质因素,也有后天营养失调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怀孕时母多食辛辣炙博、鱼腥海味等发物或情志内伤,肝火内动,遗热于儿所致。或为生后喂乳失当,饮食不节,脾胃薄弱;过食肥甘,脾失健运,湿热内生而发生。另外,营养过多、消化不良、衣着不当,外部刺激等都是本病的好发因素。患者常是先天性过敏体质,约有3/4的患者父母双方或单方有过敏性疾病病史。 【临床表现及诊断】 皮损好发于颜面,多自两颊开始,渐侵至额部、眉间、头皮,反复发作。严重者可亲延颈部、肩胛部、甚至遍及全身。皮损形态多样,分布大多对称,时轻时重。在面部者,初为簇集的活散在的红斑、丘疹;在头皮或眉部者,多有油腻性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。轻者,仅有浅红的斑片,伴有少量脱屑;重者,为红斑、水疱、糜烂、浸淫成片,不断蔓延扩大,若过分搔抓、摩擦、洗烫,则糜烂加重,渗出增多,常因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,引起附近淋巴结肿大,并伴有发热,食欲减退,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。自觉阵发性剧痒,遇暖尤甚,以致患儿常将头面部在枕上或母亲衣襟上摩擦,或用手搔抓,烦躁,哭闹不安,常影响健康和睡眠。多发于出生后1-3个月,多在1-2岁减轻、痊愈。少数可演变成小儿湿疮。 按不同表现分型: 1、渗出型湿疹:常见于肥胖型婴儿,初起于两颊,发生红斑、丘疹、丘疱疹,常因剧痒搔抓而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。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甚至全身。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、发热。2、干燥型湿疹:多见于瘦弱的婴儿。好发于头皮、眉间等部位,表现为潮红、脱屑、丘疹,但无明显渗出。呈慢性时也可轻度浸润肥厚,有皲裂、抓痕或结血痂。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。【辅助检查】 体检:开始多在面颊部出现小红疹,很快波及到额、颈、胸部。小红疹的宝宝可变为小水疱,破溃后流水,之后可结成黄色痂皮。 【鉴别诊断】 本病需与麻疹相鉴别。 【并发症】 常因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,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,发热。[NextPage] 【治疗】 1、家庭用药(1)0.2%苯海拉明糖浆1-2毫克/公斤体重/日 分3-4次口服。或用扑尔敏0.35毫克/公斤体重/日,分3-4次口服。(2)糜烂渗出者可外用3%硼酸溶液湿敷,再外搽氧化锌油,渗液减少时外涂硼锌糊,每天2-3次。(3)干燥型者可外搽2-5%黑豆馏油或煤焦油软膏或涂可的松、肤轻松软膏,每日2-3次。2、中药及偏方(1)黄柏面30克,寒水石面15克,青黛面3克,以香油调涂患处,渗液多的调稠些,渗液少的调稀些,每日搽2次。(2)黄连30克,枯矾15克,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,配成软膏外涂患处。3、营养和饮食饮食要定时定量,最好吃母乳,如吃牛奶要多喝水,少加糖,煮沸时间可稍长些。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给予多种维生素食物,不可吃的过饱。如有便秘可给服蜂蜜或调换饮食。如有消化不良,应及时治疗。4、婴儿湿疹皮损勿用水洗,严禁用肥皂水或热水烫洗,可用植物油擦干净,且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。5、婴儿睡前应将其两手加以适当约束,以防抓伤,引起皮损泛发。6、衣着应宽大,清洁,以棉织品为好,婴儿尿布应勤换洗。7、激素类软膏若用于面部或大面积长期应用可产生副作用。婴儿皮肤比较嫩,用药不当往往加重病情。因此,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