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热一般是邪热入血导致的,血瘀一般是指血液运行不畅,通常情况下,血热吃具有滋阴清热、凉血止血、解毒散瘀等作用的中药;血瘀吃血府逐瘀丸、桂枝茯苓胶囊等中药,具体分析如下: 1.血热:是指外感热邪入血中,血行加速而异常,血热的主要症状有出血、发热、口渴等,建议患者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,根据病情服用一些滋阴清热、凉血止血、解毒散瘀等作用的中药。如有养阴清热、解毒透疹作用的清营汤、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散瘀作用的犀角地黄汤等中药,能够用于治疗血热,此外,患者可以多吃清热凉血的食物,比如生地、绿豆、蒲公英等。 2.血瘀: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,有瘀血。有多种类型的血瘀证。比如气虚血瘀症,是气虚运血无力,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。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,气少懒言,疼痛如刺,常见于胸胁,痛处不移,拒按,舌淡暗或有紫斑,脉沉涩。再比如气滞血瘀,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。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,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,是先有气滞,由气滞而导致血瘀,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,影响气的运行,这就先有瘀血,由瘀血导致气滞,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。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,走窜疼痛,急躁易怒,胁下痞块,刺痛拒按,妇女可见月经闭止,或痛经,经色紫暗有块,舌质紫暗或见瘀斑,脉涩。建议患者在专业的医生辨证论治指导下服用具有活血化瘀、调经止痛等作用的中药,如具有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作用的血府逐瘀丸、具有活血,化瘀,消癥作用的桂枝茯苓胶囊等中药。此外,患者可以多吃行气活血的食物,比如山楂、黑木耳、当归等。
明代医家张景岳曾经表示,“出血者多由于火,火盛则破血妄行”,从这段文字中,我们可以了解到血热证就指的是,由于脏腑火热炽盛,迫使血液不循常道,上溢口鼻、下出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病证。在中医药治疗方面,服用凉血止血药见效较快,但总体还需辩证治疗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,治疗血热的四个中药方。
1、清经散可以治疗阳盛血热证,损火却不伤水,被誉为“清火之良方”。此方由牡丹皮、地骨皮、白芍、熟地黄、青蒿、茯苓、黄柏组成。其中熟地黄补血补肾滋阴;白芍养血滋阴;茯苓行水泻热;青蒿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黄柏清虚热,透阴分之伏热,合奏清热、养阴、凉血之效;有效治疗血热、量多、色深红等症状。
2、两地汤,可以治疗阴虚血热证。组方中药包括生地黄、玄参、白芍、麦冬、地骨皮、阿胶珠,功效各不相同,例如生地黄滋阴清热、凉血调经,阿胶珠止血、补血、滋阴等,诸药配伍有效治疗阴虚火旺和血热出血的各种问题。
3、若是血热证表现为下焦瘀热,损伤膀胱血络,导致气化失司,可以使用小蓟饮子。组方中君药小蓟甘凉入血分,功擅清热凉血止血,利尿通淋;臣药生地黄、蒲黄、藕节助君药凉血止血,并能消瘀,使血止而不留瘀;佐药滑石、竹叶、木通、栀子清泄三焦之火;当归养血和血,防止诸药损伤阴血;使药甘草和中调药,此方很好地治疗了血热证急症。
4、若是血热证导致吐血、衄血、各种部位出血,则可以用十灰散治疗。十灰散中,君药大蓟、小蓟相须配伍、凉血止血;臣药荷叶、侧柏叶、白茅根、茜草根增强凉血止血的效果;佐药栀子、大黄、丹皮清热泻火、凉血祛瘀,诸药合用,使火降而助血止,有效治疗血热证。
血热证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,但治疗上依旧有诸多分型。如果血热证是急症出血,组方中应该主要使用止血药合并凉血药,而且最好用有活血化瘀效果的药,避免止血留瘀;如果血热证是因为阳盛所致,组方则应使用清邪热的中药,透出血中之热;如果血热证是阴虚导致的,则要注意补以养阴养津之品。
以上就是“血热夹瘀的出血证用什么中药”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帮助到您。如果需要服用药物,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,遵医嘱用药,若还有其他疑问,请咨询主治医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