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房网商城 用药指导胃肠用药黄芩中草药的功效和作用

黄芩中草药的功效和作用

2024-03-20|来源:药房网商城 药房网商城
黄芩的功效与作用

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,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止血、安胎的功效。

功效与作用。

1、清热燥湿:黄芩入肺、脾经,治湿温或暑湿初起,身热不扬、胸脘痞闷、舌苔黄腻者,常配滑石、白豆蔻、通草等;治湿热中阻,痞满呕吐,常伍黄连、半夏、干姜等;治湿热泻痢,常配黄连、白芍、木香等;治湿热黄疸,配伍茵陈、栀子、柴胡等;。

2、泻火解毒:黄芩可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,常与黄连、黄柏、栀子配伍;。

3、止血:黄芩治内热亢盛,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、咳血、便血、崩漏等,可配伍生地黄、白茅根、三七等;。

4、安胎:黄芩可治胎热之胎动不安,可与白术、当归、白芍等配伍;治虚热扰动,胎元不固之胎动不安,可与人参、熟地黄、续断等同用。

使用禁忌。

1、黄芩虽能燥湿清热,消痰,但苦寒损伤肺之正气,故肺寒咳喘痰嗽者不宜使用;。

2、黄芩为苦寒清肃之品,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,虽有安胎之效,却是针对热扰胎动而言的,故血虚所致胎动不安无热者不宜使用;。

3、黄芩苦寒,易伤中气,故脾胃虚寒,一切寒证及虚证无热者,皆不宜使用。

使用方法。

黄芩主要为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泥沙,晒后去粗皮,用水煎服,但注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识别技巧。

黄芩呈圆锥形,扭曲。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,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,上部较粗糙,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,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黄色,中心红棕色;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,暗棕色或棕黑色。

参考文献。

[1]滕佳林主编.中药学[M].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,2020.04.42.。

[2]袁颖,都广礼.方药学[M].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.2020.52-53.。

黄芩的作用与功效

  黄芩在北方是最为常见的一味中药,在北方的农村里到处都有,但是大家知道的它的功效却很少。一般人们都用他来清热解毒,泻火,解压和止血等。当然它还有治疗风热咳嗽和高血压,还可以治疗胎动不适这些症状。所以黄芩的作用与功效还是有很多的。  黄芩的作用  黄芩的药用价值很高,具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降压,保肝利胆,抑制肠管蠕动,止血,安胎等功效。可以治疗壮热烦渴、湿热泻痢、黄痘、目赤肿痛、高血压、肺热咳嗽、胎动不安等症状。  黄庆的功效  1、可用于发热,或肺热咳嗽,及热毒疮疡等。黄芩治热病,常与黄连、栀子等搭配;若是治肺热咳嗽,可与知母、桑白皮等同用;对热毒疮疡,可与金银花等药同用。

  2、还可用于胸闷、口渴不欲饮,以及湿热引起的泻痢、黄疸等症。对湿热泻痢、腹痛,与白芍、葛根、甘草等同用;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,可与茵陈、栀子、淡竹叶等同用。  3、此外,黄芩还有清热安胎作用,用于胎动不安。  4、对于其食用作用,我们可做黄芩泡酒。此酒可治疗复发性口疮,也可解毒止痛。 治疗口疮时用棉签蘸取少许,进行涂抹,每日三到四次即可。  5、还可以使用黄芩花泡茶喝,有利于清热祛湿,利尿解毒,降压等功效。可直接冲泡饮用。  6、另外还可以用黄芩炖猪腰,吃猪腰喝汤,味美还营养。

黄芩的功效和用途

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,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。主产于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、山东、河南、甘肃及东北等地。黄芩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,以下是其主要的功效和用途:。

1、清热燥湿:黄芩可以用于治疗湿温郁阻证,常与滑石、白蔻仁、通草等同用。对于湿热中阻所致的痞满呕吐,常与黄连、半夏等同用。对于胃肠湿热下痢,常与黄连、葛根等同用;。

2、泻火解毒:黄芩可以用于治疗肺热所致的咳嗽、咯吐黄痰,单用即有效。对于火毒炽盛的疮痈肿毒、咽喉肿痛,常与连翘、牛蒡子、板蓝根等同用;。

3、清热凉血:黄芩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炽盛,迫血妄行的情况,可单用,亦可与牡丹皮、赤芍等同用。对于阴虚血热,常与地骨皮、丹参、白芍等同用;。

4、清热安胎:黄芩可以用于治疗怀胎蕴热所致的胎动不安,常与白术、白芍等同用。

参考资料:[1]高鹏翔.中医学.第8版[M].北京.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3.。

黄芩的功效与作用

黄芩是一味清热燥湿药,药性特点是苦、寒,归肺、脾、胃、胆、大小肠经,功效主要是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止血安胎。临床常用黄芩来治疗以下几方面的疾病:1、清热燥湿:黄芩可以清脾、肺、胃、肝胆大小肠的湿热,尤其善于治疗中上焦的湿热,如湿热郁滞、阻滞气机不畅导致的胸闷咳喘等,或者身热不扬。另外,黄芩善于清理大肠的湿热,如下痢、痢疾等;2、凉血解毒:可以用于疮疡肿毒;3、清热安胎:用于孕妇的烦躁、胎动不安等;4、黄芩是清肺热的要药,肺热咳嗽、咳黄痰或者热病烦渴者都可以用黄芩治疗。

以上就是“黄芩中草药的功效和作用”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帮助到您。如果需要服用药物,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,遵医嘱用药,若还有其他疑问,请咨询主治医生。

责任编辑:老张
联系客服
关注我们
微信扫一扫
查药更方便
关注微博
手机APP
手机查药比价
扫码下载
意见反馈
我的诊单
我的处方
返回顶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