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房网商城 用药指导家庭常用月经多吃什么中药调理

月经多吃什么中药调理

2024-03-05|来源:药房网商城 药房网商城
月经量多中药调理方子有哪些

月经量多中药调理方子有很多,比如平肝开郁止血汤、生地白芍汤。除了用中药调理月经量多的方法之外,女性平时要加强腹部的保暖,这样能避免痛经的出现,注意月经期间的卫生,不要吃辛辣、生冷或是刺激性的食物。

1、平肝开郁止血汤:有平肝解郁,调冲止血的功效,经常用于月经量多等症的治疗,有助于月经周期的恢复,降低疾病本身的危害性。

2、生地白芍汤:有滋阴清热凉血化瘀的功效,可以控制病情发展,有效的缓解月经量多。

月经量多还可以采取调经汤进行治疗。

月经量多中药调理方子有哪些

月经量多是月经不调所引发的症状表现,给较多女性带来困扰,一旦发病可产生月经紊乱、经期腹痛以及全身乏力等表现,且会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困扰。大家要谨防月经周期的变化,针对于月经量多的患者可采用中药方剂来治疗,此外还要加强腹部的保暖工作。

生活中月经量多的发生率较高,起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,影响到较多女性带来困扰,发病期间还会出现月经周期紊乱、月经量多或是减少等不适的情况。每一位女性要注意月经量的变化,一旦出现量多的情况应当及时就医治疗,采用下述几种中药调理方治疗可促进月经量的恢复。

1、平肝开郁止血汤具有平肝解郁、调冲止血的疗效,应用于月经量多等症的治疗,可稳定女性的病情,有助于月经周期的恢复,继而降低疾病本身的危害性。该方剂由醋炒白芍、当归、丹皮、三七根末等中药成分组成,需将所有中药加水后煎煮,患者应当按规定剂量用药。

2、生地白芍汤能起到滋阴清热、凉血化瘀的功效,当女性的月经出现量多症状时可服用本方治疗,从而控制病情发展,改善周期紊乱以及全身乏力等表现。本方剂包含有较多的中药成分,其中包括生地、女贞子、旱莲草、大蓟等,患者应当咨询医生用药治疗,还要谨防不良反应的出现。

除了中药调理方剂治疗之外,女性要加强腹部的保暖工作,这样才能避免痛经等症状的出现。还要注意月经期间的卫生,注意经常更换卫生棉,还要调整好发病期间的饮食,避免所有辛辣、生冷或是刺激性严重的食物,应当在发病期间多摄入一些清淡且利于消化的软质食物。

上述介绍了两种治疗月经量多的中医方剂,该病影响到女性的生活,还会波及到月经周期,一旦发病可通过中医方剂进行调理,这样才能缩短病程时间,帮助女性的身体健康恢复。每位女性需注意经期的卫生,杜绝在经期内进行性生活,以免引发交叉感染出现。

经期量多吃什么中药调理?

月经量多是月经不调的一种表现,让很多女性都为之感到很烦恼。那么月经量多吃什么调理?月经量多可以从食物的方面进行调理,一般月经来潮之前饮食应清淡、易消化、富营养。可以多吃豆类、鱼类等高蛋白食物。并增加绿叶蔬菜、水果,多饮水。

下面是月经量多食物的调理:

1、地黄煮酒:生地黄6克,益母草10克,黄酒200毫升。把黄酒倒渗入渗出瓷瓶(或杯)中,加生地、益母草,隔水蒸约20分钟,每次服50毫升,日服2次。有活血止血的作用,适用于血瘀所致之月经过多,色紫黑,有血块或伴小腹痛苦悲伤拒按,舌质紫暗或有瘀点,脉细涩。

2、两地膏:生地、地骨皮各30克,玄参、麦冬、白芍各15克,阿胶30克,白蜜40毫升。把前五味煎取浓汁300毫升,另用60毫升白开水将阿胶月经来临症状烊化,兑渗入渗出药汁内,加白蜜,置文火上调,候凉,装瓶。每服20毫升,每日3次。有滋阴养血的作用。适用于肝肾阴虚,虚热内扰所致的月经过多,色红,头晕,心烦口渴,舌质红,脉细弦。

3、归地烧羊肉:羊肉500克,当回、生地各15克,干姜10克。将羊肉洗净,切块,放砂锅中,并入洗净之药及酱油、盐、糖、黄酒,清水各适量,红烧至肉烂,可常服。有温中补虚,益气摄血的作用。适用于气虚所导致的月经量多,色淡质虚,面色无华,神疲气短,懒言,舌质淡,脉弱无力。

4、母鸡艾叶汤:老母鸡1只,艾叶15克。将老母鸡洗净,切块,同艾叶一起煮汤,分2-3次食用。月经期连服2-3剂。有补气摄血,健脾宁心的功效,适用于体虚不能摄血而致月经量多,心悸怔仲,失眠多梦,少腹意气消沉痛,舌淡脉细。

月经量大中医怎么调理

月经量大的中医调理,主要是根据证型来辨证论治。气虚的,可以选择补中益气汤,血热的可以选择保阴煎加地榆、槐花等,瘀血可以选择桃红四物汤加茜草、三七等。月经量大,中医上称为崩漏,常见的原因包括气虚、血热、瘀血等。对于气虚的患者,月经量多,而颜色淡,主要以补气血为主,选用补中益气汤。对于血热的月经过多,主要是月经量大,颜色比较鲜红,主要以固冲止血,清热凉血为主,选择保阴煎,进行加减。如果是血瘀证型的,表现为月经过多,伴有小腹坠胀,需要活血化瘀止血,可以选择桃红四物汤。

以上就是“月经多吃什么中药调理”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帮助到您。如果需要服用药物,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,遵医嘱用药,若还有其他疑问,请咨询主治医生。

责任编辑:老张
联系客服
关注我们
微信扫一扫
查药更方便
关注微博
手机APP
手机查药比价
扫码下载
意见反馈
我的诊单
我的处方
返回顶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