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纯通过胃蛋白酶原Ⅰ并不能进行癌症的诊断,胃蛋白酶原Ⅰ主要反映的是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是否正常。癌症发展是一个慢性的过程,单纯靠一种检查通常并不能明确诊断,需要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检查才能明确。
胃蛋白酶原Ⅰ是胃蛋白酶原的一种分型,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。胃蛋白酶原还有一种分型为胃蛋白酶原Ⅱ,除了由胃底腺分泌外,贲门腺、幽门腺以及十二指肠上段均可分泌。胃蛋白酶原Ⅰ的正常范围是60-240ng/mL,胃蛋白酶原Ⅱ的正常范围是0-15ng/mL。当胃黏膜损伤、分泌功能增强时,胃蛋白酶原Ⅰ升高,而如果胃黏膜萎缩、分泌功能减弱、肠上皮化生、肠型异型增生,胃蛋白酶原Ⅰ下降,而胃蛋白酶原Ⅱ则会上升。所以可以通过二者的比值,帮助判断胃黏膜病变。
但需注意,对于胃部肿瘤而言,需要在消化内科通过彩超、CT等各种影像学检查以及血、尿常规、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,但最终还是要进行病理检查,对切除的组织进行活检,属于判断肿瘤的金标准,也可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。
胃蛋白酶原依免疫原性不同分为胃蛋白酶原Ⅰ(PGⅠ)和胃蛋白酶原Ⅱ(PGⅡ),PGⅠ主要由胃底、胃体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。随着胃黏膜萎缩由幽门向贲门进展,血清PGⅠ水平以及PGⅠ/PGⅡ比值随之下降。 由于胃粘膜萎缩是胃癌的高发因素之一,且胃黏膜的萎缩可使血清PGⅠ水平以及PGⅠ/PGⅡ比值随之下降,因此PGⅠ和PGⅡ可作为胃癌血清肿瘤标记物。以血清PGⅠ小于70ng/ml以及PGⅠ/PGⅡ比值小于3为标准,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77%,假阳性率为27%,临床中可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。
胃蛋白酶1多少是不能确定是不是癌症的,是需要通过胃镜取活检来检查确诊的,在治疗期间患者可以多吃一些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、易消化的流质食物,鼓励病人少量多餐,平时避免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,以免造成胃部的不适,在日常生活中多喝一些热水。
胃蛋白酶原1的正常参考值是70-200μg/L,胃蛋白酶原2的参考值是0-20μg/L,它们的比值要>3.0μg/L。胃蛋白酶原是胃黏膜特异性功能酶,是胃蛋白酶的前体,简称PG,分为PG1和PG2两个亚群。血清PG水平可以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,联合起来测定PG1和PG2比值,可以类似于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。PG检测的意义如下:
1、可以对于胃癌普查的初筛;
2、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,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,指引病人适合做哪方面的检查。胃蛋白酶原1降低的病人,最好做相关检查;
3、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的评价。根除以后,PG应该逐步呈上升趋势;
4、消化性溃疡复发和治愈的判断指标;
5、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标准。切除以后胃蛋白酶原上升,结果逐步的又往下降,这时可能胃癌有复发;
6、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检测。
所以现在临床上,对这几个酶的检测比较普及。
以上就是“胃蛋白酶1多少是癌症”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帮助到您。如果需要服用药物,请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,遵医嘱用药,若还有其他疑问,请咨询主治医生。